欢迎访问海润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电话:024-88629000
座机:13804073688
邮箱:cyh@china-hrm.cn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100号
北斗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沈阳GPS车队管理沈阳北斗定位沈阳车队油耗管理统计沈阳公务车管理沈阳车务管理沈阳北斗公务车系统沈阳GPS公务车管理系统沈阳高精度定位,沈阳海润铭车队管理沈阳北斗定位。沈阳海润铭依托辽宁沈阳服务东北。十年磨砺专注远程管控,基于弱电安防远程监控统计音视频回传数据统计。基于位置服务远程管控数据统计及展示。
从1994年北斗工程立项启动至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北斗团队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接续奋斗,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段航天传奇,铸就了伟大的新时代北斗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光辉业绩。
波澜壮阔的北斗导航系统建设,被誉为“五个千万工程”,即调动千军万马、历尽千难万险、经过千辛万苦、走进千家万户、造福千秋万代。五个“千万”,不仅是北斗导航系统研制历程及其重大意义的生动表达与真实写照,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彰显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创造伟力、奋斗伟力、团结伟力、梦想伟力。
“灯塔一号”播下种子
提到中国卫星导航系统,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其实中国人关于利用人造卫星进行导航定位的设想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萌生,并付诸实践。中国的这一设想是与世界同步的。
钱学森、赵九章等老一辈科学家敏锐地认识到卫星导航的重要性,并适时提出了研制导航卫星、建设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的规划和构想。中央对于这一意见高度重视和支持。
1969年,中国卫星导航工程的先驱、代号为“691”的“灯塔一号”工程立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卫星初样阶段工作全部完成,即将转入正样研制。但因当时国家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加之原定的技术指标渐显陈旧落后,1980年为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和研制急用、实用卫星的原则,“灯塔一号”项目下马封存。
“灯塔一号”项目的下马虽然留下了不少遗憾,但其播下的种子在改革开放时代沃土的培育下和“科学的春天”良好外部环境中应润而发,即将滋养生根发芽。
北斗导航试验系统
1983年,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这一方案能以最小星座、最少投入、最短周期实现导航卫星的“从无到有”。孙家栋等人对这个设想的理论十分认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随即开展了一系列预先研究和试验工作。
在多方力量的积极推动下,1994年,中国的卫星导航工程获批立项,并以炎黄子孙的祖先们用于识别方向的“北斗星”命名,这就是“北斗一号双星导航定位系统”,孙家栋被任命为工程的总设计师。自此,中国开始了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建设。
2000年10月31日、12月21日,北斗一号01星、02星相继发射成功并实现在轨稳定运行,构成了北斗导航试验系统。我国的导航系统建设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并独创了定位体制。2003年5月25日,备份星北斗一号03星发射成功。中国的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于2003年12月15日正式开通运行,开始面向中国及周边提供有源服务,实现了我国独立自主建立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目标。
中国由此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导航卫星的国家,解决了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有无问题,为下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北斗导航区域系统
2003年中国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时,美国GPS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均已完成全球组网。与其他导航系统相比,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不仅覆盖范围小,只能提供基本的定位、授时功能,而且无法测速,推广应用受限较大。中国必须造出更精确、覆盖范围更广的卫星导航系统。
早在1999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就预先展开了对第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论证。随着第一步计划的顺利完成,北斗工程由试验阶段正式转入应用实施阶段,并于2004年9月正式启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
接下来的北斗路,是一步跨到全球组网,还是分阶段走?一步建全球,基于早期北斗工程的科研经费、技术基础、人才队伍等现实情况我们走不了;分步走,世界又没有先例,这个问题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最终,“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被确定下来,北斗之路由此铺开。“三步走的战略确保我们至少提前十年用上了北斗,满足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中国的首创。”北斗一号卫星总设计师范本尧每次谈到这件事都很感慨。
为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北斗团队没有遵循美俄曾经走过的老路,而是提出了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方案。这三类卫星,也被北斗团队亲切地称为“萌星”“吉星”和“爱星”。北斗团队创新性、超越性的组网方案,为国际导航技术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北斗系统建设虽然起步比美国的GPS晚了20年,但设计方案和技术指标却走在了世界前列。2009年至2012年10月底,北斗二号系统连续成功发射了16颗卫星,完成了组网部署。2012年12月27日,北斗二号系统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北斗二号系统的投入使用,从根本上摆脱了中国对国外导航系统的依赖。
北斗导航全球系统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
2009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立项,系统建设之初就以“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为奋斗目标。在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等纷纷以单一轨道卫星部署星座的背景下,北斗系统独树一帜,提出并建成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导航卫星系统。
2020年6月23日,随着第55颗北斗卫星顺利入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系统正式完成“3GEO+3IGSO+24MEO”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工程建设。从提供亚太区域服务到提供全球服务,北斗以世界独有的混合星座设计,为世界卫星导航事业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从理论到工程实践上都凸显了中国智慧。
2020年6月23日,北斗全线、抗疫一线、扶贫一线共同见证北斗三号收官之战
2009年中国开始建设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解决了制约高质量、高水平导航系统建设的核心技术问题,破解了我国全球布站难的困局,实现了部组件和核心元器件100%国产化自主可控目标,确保了我国自主导航定位系统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从短报文通信功能来看,北斗系统从一诞生就身怀这项独门绝技,北斗三号与北斗二号相比服务容量提升10倍,单次可发送1000个中文字符甚至是图片。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号首批组网星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入轨。
在此后短短不到3年时间里,在北斗系统全体工程人员的共同努力下,30颗组网卫星连续发射成功,提前半年建成我国北斗三号系统并投入使用,圆满实现了我国北斗系统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面向全世界提供服务。
在26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北斗团队孕育形成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北斗团队取得的突出成绩、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形成的新时代北斗精神,凝结着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的心血,饱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本色。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神的力量——航天精神引领中华民族探索浩瀚宇宙》】